68年陈士榘边鼓掌边后退,毛主席却一把将他拉到前:到我身边来
1968年,工程兵代表们在陈士榘的陪同下,静候毛泽东主席的接见。片刻之后,毛泽东主席从容步入会场,与代表们见面。
出乎意料的是,毛主席迅速伸出手,一把将他拉住,并说道:"到我这边来!"
【井冈山上的友谊】
作为长期追随毛泽东的重要将领,陈士榘经历了中国共产党从武装斗争到建立新中国的完整历程。这位资深革命者始终在毛泽东身边工作,见证了中国革命事业的重大历史进程。
井冈山时期的革命力量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:首先是由毛泽东同志率领的三湾改编部队;其次是朱德、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;再次是彭德怀指挥的平江起义部队。这些队伍共同构成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军事力量。
其余部队由分散在各地区的非建制单位整编而成。
陈士榘作为毛泽东麾下重要将领,长期在主席领导的部队中任职,因其独特的革命经历被外界称为"纯正井冈山派"。凭借这一特殊身份,他在建国后的数十年间始终受到毛泽东的高度信任与器重。
湖北荆州一个经济困难的家庭是陈士榘的出生地,他在求学期间展现出勤奋努力的学习态度。
面对急剧变化的时代局势,他深切体会到仅靠埋头苦读难以扭转人生轨迹,这种认知促使他产生了投身军旅的想法。
1927年,他加入了秋收起义的农民武装。尽管当时这支部队规模有限,成员中既有年长者也有年轻人,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充满活力的笑容。
陈士榘对这支新组建的部队寄予厚望,在行军过程中,他经常注意到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活跃在队伍各处。这位男子今天协助这个连队搬运枪支,明日又为那个连队牵引马匹,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。
陈士榘初次见到此人时,并未认出他的身份,只当他是寻常的勤务人员。然而,对方相貌英挺,神情和善,这让他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亲切之感。
数日后,他专门将那名男子带到所属连队,期望对方能协助分担重任。
出乎意料的是,这位男子微笑着回应道:“连续几天我都在为你们进行挑选工作,今天连长特意安排我休息。”
陈士榘一时未能理解对方话语的含义,正困惑之际,第三营的杨立三上前解释道:"这位是中央派来的毛委员,同志们可不能再随意差遣他了!"
面对毛主席的回应,陈士榘深感意外,立即表达了歉意。然而,毛主席淡然一笑,说道:“作为部队的一员,为大家服务是理所当然的。”
陈士榘首次与主席会面的经历令他难以忘怀。主席展现出的平易近人与和蔼可亲,在他脑海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记。这次接触让陈士榘对主席产生了由衷的敬仰之情,其待人接物的方式更是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灵触动。
秋收起义在短时间内遭遇了挫折,导致军心涣散。面对这一局面,部分官兵急于扭转局势,极力主张立即组织兵力,对长沙发起新一轮进攻,意图通过占领大型城市来改变战局。
陈士榘对部队的未来发展持消极态度。在他看来,凭借现有兵力强行进攻大城市,就像用鸡蛋去碰石头一样不切实际。然而,由于他在军中地位不高,提出的意见并未引起重视。
就在这一关键时刻,毛泽东同志挺身而出,果断地向党中央表达了不同的观点。他敢于突破常规思维,提出了与中央既有决策相左的意见,展现出非凡的政治勇气和战略眼光。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毛泽东同志作为领导人的担当精神,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内部民主决策的优良传统。
在他看来,当前我军最迫切的任务并非攻占城池、扩张领土,而是如何有效保全革命的有生力量。
面对当前局势,主席明确表态:"在敌军数量占据绝对优势、整体实力明显强于我方的情况下,敌方已将主要兵力部署在城市区域,这就决定了我们短期内攻占大城市的计划难以实现。"
为了保存并壮大我们的实力,我们必须将工作重心转向敌人控制薄弱的农村地区,在那里建立坚实的群众基础。这一战略转移有利于我们积蓄力量,为后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。
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,主席的职务权限相对有限,军事指挥权主要集中于各军区将领手中。面对这样的权力格局,主席敢于提出这一颇具争议性的建议,确实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担当精神。这种超越个人职权范围、敢于直言的举动,充分体现了其非凡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。
毛主席带伤坚持开展思想动员工作,逐一与相关人员沟通交流,努力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。尽管在战场上负伤未愈,他仍亲自出面,耐心细致地进行说服工作,力求达成共识。这种不畏伤病、亲力亲为的工作态度,充分体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。
经过他的不懈推动,各方意见逐渐统一,最终形成共识,决定将发展重心转向农村地区。这一决策标志着团队战略方向的重大调整,为后续的农村布局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主席的贡献远不止于此。针对军事指挥员提出的疑问,他始终以耐心进行指导;当战士们士气低落时,他坚持每天给予鼓励,从未有过丝毫懈怠。
陈士榘将这一切尽收眼底。他深深为毛泽东对待士兵如亲人般的关怀所打动,同时对其卓越的远见和非凡的才能充满敬仰之情。这种对领袖的钦佩与感动,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他在内心深处立下誓言,决心终生追随毛主席的指引。他深信不疑,唯有在主席的领导下,劳苦大众才能取得革命斗争的最终胜利,从而彻底铲除那个充满剥削和压迫的旧时代。
在《三湾改编》后,陈士榘随同主席踏上井冈山的征程。行军途中,面对艰苦的环境,不少同志选择离去,然而陈士榘始终坚定不移地追随在主席身旁,未曾动摇。
【主席的信任】
1935年,陈士榘接到作战指令,其任务是攻占定番城,确保红军主力在长征途中顺利进入云南。这一军事行动旨在清除通往云南的交通要道上的阻碍,为红军后续行动创造有利条件。
作为红一军团教导营的负责人,他当时的主要职责是确保毛主席等核心领导人的安全保卫工作。在此期间,他始终坚守在重要领导人身旁,执行着贴身护卫任务。
在最初接到这项任务时,他内心产生了些许担忧。考虑到主席的安全问题可能存在隐患,他立即向中央提出了更换执行队伍的请求。
毛泽东主席明确指示他必须前往:"无需顾虑我们的处境,只有成功攻克定番,我们才能获得实质性的安全保障。"这一指示强调了军事行动的重要性,将战略目标的实现与整体安全直接关联起来。
陈士榘得到指示后立即行动,率领部队展开攻势。部队首先向定番外围的赤城镇公所发起进攻,成功将其攻克。
通过侦察掌握城内情况后,他意识到守军数量远超预期。
在那一刻,他脑海中突然闪现一个巧妙的策略,决定采取一种对方完全预料不到的方式,使其陷入被动的局面。这个计划旨在通过出其不意的行动,迅速瓦解对方的防御,从而占据主动优势。
随后,他指挥全体士兵换上敌军制服,并派遣通信兵举起对方的军旗。完成这些准备工作后,他们以毫无顾忌的姿态径直朝城池方向行进。
城防部队的士兵误将我军认作中央军,纷纷急切地向我方挥手示意。这种误判导致他们表现出异常的积极态度,急切地想要与我军取得联系。城墙上的人员动作整齐划一,展现出对中央军的恭敬与期待。这种场景充分体现了守城部队对中央军的重视程度,以及他们迫切希望获得支援的心理状态。
陈士榘暗自欣喜,随即下令集结部队,同时秘密进行战前部署。他谨慎地安排各项准备工作,确保军队随时能够投入战斗。在表面平静的氛围下,部队迅速完成集结,各项战斗准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。
当敌军将城门完全打开之际,他立即下达命令,率领士兵们发起猛烈进攻。战士们在他的指挥下迅速向前冲锋,向城门方向突进。这一突袭行动在敌军尚未完全反应时便已展开,为后续战斗创造了有利条件。整个进攻过程在他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进行,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。
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势,敌军仓促应战,匆忙持枪抵抗。然而时机已然丧失,在陈士榘的指挥下,我军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,逐步推进,最终顺利夺取了周边所有关键高地。
面对我军的持续强攻,敌方部队陷入极度混乱,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惊恐呼喊,最终全线崩溃,仓皇撤离战场。
在敌军攻陷该城池后不久,毛泽东同志途经了这座曾经硝烟弥漫的城市。这段历史时刻见证了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重要转折,毛泽东的到访为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与生机。
获悉陈士榘运用"以真示假"的策略取得此次胜利,他立即开怀大笑:"同志们要向陈士榘同志好好学习,他现在用兵有道,还懂得和敌人玩花样呢!"
自那时起,毛泽东主席始终将重要职责交付于他。每当遇到需要深入思考或决策困难的任务时,毛主席必定会主动征求他的看法和建议。
在主席的悉心指导下,陈士榘的军事才能得到显著提升。与此同时,他与主席之间的情谊也日益加深,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谊。
1938年,担任115师343旅参谋长的陈士榘在晋西午城地区与日军发生战斗。在激烈的交火过程中,他不幸遭到敌军炮弹的袭击,导致身体受到严重伤害。
主席早已预见到他的反应,特意通过送信人传达了一则重要信息:"士榘同志的安全不容丝毫耽搁,至于金钱,日后还可重新获取。"他原计划安排他人代为传递,但这一安排被主席的远见所取代。
陈士榘深受主席真诚关切的触动,内心充满感激之情。
从那时起,他始终以最大的责任感坚守在战场最前线,同时用坚定不移的态度执行着主席下达的各项指令。他对职责的忠诚与对命令的服从,展现出了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职业操守。这种高度的使命感和执行力,成为了他在战斗岗位上的显著特征。
1946年,陈士榘正式担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一职,由此接受陈毅和粟裕两位首长的直接领导。这一人事任命标志着他在军事指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,同时也确立了其与华野最高指挥层的工作关系。
鲁南战役初期,华东野战军高级指挥官们就首阶段作战部署展开了激烈争论。粟裕率领的原苏中部队将领主张先攻两淮地区,以此作为对敌74师的复仇行动。
陈士榘等山东籍将领主张优先进攻鲁南地区,这一提议引发了激烈讨论。由于各方观点难以达成一致,作为司令员的陈毅一时也难以作出明确决策。
随着局势的不断恶化,陈士榘内心的担忧与日俱增。他脑海中不禁浮现出1927年的往事,当时毛泽东同志在决定上井冈山之前,面对众多反对意见,依然坚定地选择了农村革命道路。这段历史记忆在此时显得尤为深刻。
他意识到当前形势亟需一位勇于直言进谏的将领。鉴于此,他选择绕开华野总部,直接将作战部署方案呈报至中央军委。
在获悉此事后,陈毅立即表现出明显的不悦情绪,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严厉批评。这种行为违反了组织程序,因为下级人员不应绕过直接上级向上汇报。
陈士榘在表示歉意的同时,详细阐述了采取这一行动的必要性。他指出,与苏北地区相比,鲁南面临的局势更为严峻。一旦鲁南地区失陷,必将对全国战局产生重大影响。
在耐心细致的解释之后,华东野战军的将领们逐渐领悟了他的良苦用心。恰逢此时,毛泽东主席的回复信件也及时送达。
【“你到我身边来”】
他要求全体人员务必严格执行陈参谋长的作战指令,同时表达了取得更大规模胜利的期望。在获得主席的明确支持后,陈士榘消除了所有顾虑,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展开鲁南战役的筹备工作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,陈士榘被委任为中央军委工程兵司令员。在随后的几年间,他指挥十万官兵深入人迹罕至的罗布泊地带开展建设工作。
他带领部队在荒凉的戈壁滩上连续奋战,昼夜不停,最终成功建成了我国导弹和原子弹的发射基地。这片广袤的土地上,战士们克服了重重困难,用汗水和智慧为国防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随着我国首枚导弹和原子弹在罗布泊试验基地成功发射,毛泽东主席紧紧握住对方的手,满怀欣喜地表示:"你们打造的'基地'非常出色!请代我向全体指战员致以诚挚的问候!"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。
1968年,毛主席在北京工人体育馆接见了我国六个兵种的官兵代表。其中,以陈士榘为首的工程兵部队也参加了这次重要接见活动。此次接见在工人体育馆举行,标志着我国各兵种建设发展的重要时刻。
当主席步入主席台时,陈士榘认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,正准备悄然离开。然而,主席迅速察觉到了他的举动,立即将他拉到自己身旁,郑重地说道:"你是为国家立下大功的人,理应站在我的身边!"
面对主席长达十年的持续信任与重用,陈士榘内心充满感激,一时竟无法用言语表达。这种深切的感动让他陷入了沉默,久久未能发出声音。
怀着对这份信任的珍视,他在后续的工作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,勤勉尽责地履行着岗位职责,时刻不曾放松对自己的要求。这种敬业精神贯穿于他工作的每个环节,展现出对职业操守的坚定承诺。
#百家说史#
下一篇:没有了